我們在這個春天相遇|工業兩會即將召開,看看代表都關心啥?
來源:
日期:
2019-02-28
瀏覽次數:
577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在這個山河萬頃、春光無限的時節,我們即將迎來中鐵工業一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暨2019年工作會的勝利召開。
這是中鐵工業歷史上的首次職代會,100多位職工代表從四面八方、從各行各業齊聚北京,共商企業改革發展和生產經營的大事,共同為企業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春天是溫暖的、溫柔的;春天又是莊嚴的、莊重的。這兩天,參加工業兩會的代表們已經陸陸續續來到北京報到。我們搶先采訪了幾位代表,來看看他們的關切點在哪里?有什么話要對中鐵工業說?

王中美
中共十九大代表、工會十七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Q:此次職代會關注什么問題?為什么關注這個?
A:我比較關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方面的問題。希望公司加大對產業工人的技術創新活動的扶持力度,如勞模創新工作室、技師工作室、小改小革等創新活動的平臺建設,積極搭建與企業管理、技術人員等人才同樣的展示舞臺,實現自我價值。
近年來,能夠滿足各崗位要求的多層次、高素質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難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也是人才素質自我提高、價值自我實現的需要。
Q:對新一年工作有什么展望?對中鐵工業有什么祝福的話?
A:希望中鐵工業在新的一年里有更新更大的作為,成為“中國制造”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尹衛
中鐵科工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Q:此次職代會關注什么問題?為什么關注這個?
A:我比較關注工業如何搶抓機遇,創新發展,產研融合的問題。今年川藏鐵路的建設給我們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川藏線復雜地質、山地災害、高原缺氧以及生態環保建設難題,需要工業作為裝備供應商在技術上有重大創新,促進我們的技術進步,為施工方提供產品。此外,我們三種制式的軌道交通需要進一步完善產品性能,盡快推進項目落地。
Q:對新一年工作有什么展望?對中鐵工業有什么祝福的話?
A:中鐵工業作為大國重器的制造商,重任在肩,我們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共同奮斗,一定會為中鐵工業創造一個輝煌的明天。

曲巖
中央企業青聯副主席、中國鋼橋走出去代表人物
Q:此次職代會關注什么問題?為什么關注這個?
A:我比較關注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青年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因為青年人才是企業競爭發展的生力軍,青年人才素質高低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
Q:對新一年工作有什么展望?對中鐵工業有什么祝福的話?
A:希望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培養出更多的高技能青工,也希望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優化工藝為企業的降能增效發貢獻力量。最后祝愿中鐵工業在新的一年里抓住市場機遇,蓬勃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

王杜娟
全國人大代表、央企楷模、中鐵裝備總工程師
Q:此次職代會關注什么問題?為什么關注這個?
A:主要關注研發經費問題,由于計入管理費用率考核指標,研發經費投入被限制。希望中鐵工業向中國中鐵申請政策,不限制工業系統的研發投入金額。因為創新是中鐵工業的生命,不斷創新、保持領先的最有效措施正是加大研發投入,因此應鼓勵不斷加大研發投入。
Q:對新一年工作有什么展望?對中鐵工業有什么祝福的話?
A:新的一年將在新產品研發上尤其是專用設備上下大功夫,為重大項目比如川藏鐵路做好產品儲備。祝愿中鐵工業新的一年勇攀高峰、越來越好!

張莉
全國勞模、道岔研發設計專家
Q:此次職代會關注什么問題?為什么關注這個?
A:我比較關注對海外道岔的戰略布局、研發投入以及營銷方向,這將會為中鐵工業海外道岔發展指明方向。因為隨著海外市場經營指標增長,國內道岔標準化、簡統化趨勢與“一帶一路”發展,海外道岔產品研發必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的主要研發方向。
Q:對新一年工作有什么展望?對中鐵工業有什么祝福的話?
A:新的一年,希望中鐵工業能加大研發投入,實現固定型領域高錳鋼轍叉、合金鋼轍叉的性能指標,簡化結構設計、持續優化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占有率;在海外道岔研發中加強合作,以標準化、簡約化原則設計制造出優良產品,贏得良好口碑。祝愿中鐵工業越來越好、越來越紅火,全面完成年度經營目標,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幸福中鐵工業!

劉乃生
中鐵磁浮黨委書記、執行董事
Q:此次職代會關注什么問題?為什么關注這個?
A:此次職代會主要關注中鐵工業在新型軌道交通和科技研發兩方面的戰略安排、總體布局和重點推進目標。因為發展磁浮技術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國家支持中低速磁浮車輛關鍵技術與零部件研究;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磁浮列車極具發展潛力;符合中鐵工業可持續發展、做強做優做大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中鐵磁浮已獲高企認證,將在科研項目、高端人才、試驗裝備、測試線路建設等方面持續加力提速,離不開中鐵工業的統籌、指導和幫扶。
Q:對新一年工作有什么展望?對中鐵工業有什么祝福的話?
A:新一年里,中鐵磁浮一定會在研制出中速磁浮樣車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按照“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步驟,掌握核心技術、推進自主研發,實施中速磁浮列車的工程化轉化。祝愿中鐵工業這顆大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再創輝煌!也祝福中鐵磁浮這顆幼苗茁壯成長,根基牢、長得快,為中鐵工業早做貢獻、多做貢獻!

龔廷民
中鐵裝備設計研究總院特種掘進機分院副院長,研發工程師
Q:此次職代會關注什么問題?為什么關注這個?
A:我重點關注中鐵工業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成績、總結的經驗和下一步指導性的意見。作為中鐵工業的一名員工,自覺向頂層設計看齊是一種本能,統一思想、建立大局意識是一種責任。作為中鐵工業的一名技術研發人員,在新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等方面難免遇到一些困惑,希望通過此次大會能夠與公司總部和兄弟單位的領導專家們交流學習,為自己下一步科技創新工作注入新能量。
Q:對新一年工作有什么展望?對中鐵工業有什么祝福的話?
A:新一年里,我將以中鐵工業兩會精神為行動指南,找準方向,繼續發揚艱苦奮斗和求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加強自我學習和修煉,重點在思想水平、創新能力、設計質量、執行力、技術管理水平等方面實現新的提升和突破。祝愿中鐵工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早日成為中國創新型企業的典范,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領跑者,成為建設引領全球基礎設施發展的綜合型企業。
-
-
點擊次數:
190
2025
-
10
-
10
9月28日由中鐵寶橋參建的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這座“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橋將成為連通貴州六枝至安龍高速公路的關鍵樞紐。花江峽谷大橋全長2890米,跨越被譽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大橋通車后,原來需要繞行2小時的花江峽谷兩岸貞豐縣至關嶺縣,如今僅需2分鐘即可直達,真正實現了“天塹變通途”。橫:山區跨徑最長1420米:主橋為跨徑1420米的鋼桁加勁梁懸索橋,比現世界跨徑最長的云南金安金沙江大橋長34米。豎:高度世界最高625米:橋面距水面625米,相當于200多層樓高,比現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高出60米,幾乎與“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等高。公司主要負責大橋鋼桁梁、橋面系制作加工、拼裝、安裝任務,共計93個安裝節段,總重約22000噸,相當于3座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重量。自項目啟動以來,公司綜合考慮了大橋設計思路、生產建設標準、自然環境條件、桿件加工特點等各種因素,最終決定采取‘一橋三地’制造模式,主桁在重慶、自貢加工,橫桁架以及附屬在貴陽、自貢加工,最大限度提高了加工生產效率。生產過程中,通過優化工藝方案,從原來的“3+1”拼裝變為四節段連續拼裝,使每輪生產時間由開始的12天減少到9天,吊裝作業堅持以每天2段的速度均衡推進,保質保量保工期完成了全橋吊裝任務。智能管控 高效協同通過使用智能制造信息庫,實現對原材料庫存實時狀況、采購計劃和生產需求的精準把控,以及各個環節的緊密協同,極大地提高了整體工作效率,為大橋的順利建造筑牢了堅實基礎 。智能下料 質量保證采用了由預處理生產線、數控切割機、智能套料軟件、BIM及信息系統以及網絡共同構成的板材智能下料系統,實現了板材從原材料到成品部件的自動化生產流程,生產出的高質量部件被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加工和配裝環節,有力保障了整個橋梁制造過程的品質 。虛擬預拼 精度飛躍在鋼桁梁的制造過程中,創新性地采用了鋼桁...
-
點擊次數:
65
2025
-
09
-
27
9月26日,由中鐵裝備與中鐵隧道局聯合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徑豎井掘進機“啟明號”(中鐵1399號)在鄭州成功下線。不僅標志著我國在超大直徑豎井裝備領域實現技術新突破,還意味著滬渝蓉高鐵崇太長江隧道項目盾構接收井施工將迎來“智能利器”,為工程高效推進、安全建設注入全新動能。作為當前我國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徑豎井掘進裝備,“啟明號”整機具備超大斷面、超深水下開挖能力,開挖直徑達24米,最大開挖深度達150米。設備創新采用雙臂結構,集成開挖、出渣、導向等功能于一體,搭載了姿態調整、沉降控制等多項創新技術,具備地質適應性強、導向姿態控制精度高、地層感知識別準等特性。依托這些先進技術,“啟明號”能在軟土、卵石、軟巖、硬巖頻變的復雜地質條件下,實現“有人值守、無人操作”高效掘進,顯著提升了豎井施工的自動化水平,更成功破解了豎井掘進機水下作業“看不見、摸不著、測不準、控不住”的技術難題,有效消除了人員在豎井開挖高危作業環境下的安全隱患,進一步提升豎井施工的效率、質量與安全性。傳統盾構始發接收井,多采用地下連續墻做圍護,人工配合機械開挖,隨挖進行支撐,開挖后進行結構施工,存在工期長、投資高、安全風險大、對周邊環境影響大等諸多問題。相較于傳統豎井施工,“啟明號”通過機械自主開挖,同步裝配結構,實現深井作業“井下無人化,井上少人化”,大幅縮短工程建設周期,降低施工風險,為滬渝蓉高鐵崇太長江隧道豎井施工提供有力支撐。此次 “啟明號” 豎井掘進機順利下線,標志著我國高端隧道裝備取得又一重大成果。該設備不僅將極大提升盾構工作井、通風井的施工效率與安全保障能力,更將為我國重大隧道工程施工注入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
點擊次數:
173
2025
-
09
-
10
9月9日,中鐵山橋和中鐵寶橋參建的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常泰長江大橋正式通車,標志著這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一級公路三位一體的過江通道正式投入使用。今后,從常州到泰州通行時間,由1小時20分鐘縮短為現在的20分鐘左右。兩項世界第一和四項世界首創常泰長江大橋由一座跨主航道的主跨1208米鋼桁梁斜拉橋、兩座跨專用航道的主跨388米鋼桁梁拱橋和一座3×124米的非通航孔鋼桁梁橋組成。兩項世界第一:創下了最大跨度斜拉橋、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桁梁拱橋的世界紀錄。四項世界首創:實現了減沖刷減自重臺階型沉井基礎、“鋼—混”混合結構空間鉆石型橋塔、鋼箱—核芯混凝土組合索塔錨固結構、溫度自適應塔梁縱向約束體系四項世界首創設計。中鐵山橋負責大橋(跨江段)主體工程鋼桁梁、鋼塔制造項目最大標段CT-A6標段,包含主航道橋常州側Z0-Z86共計44個整體節段,錄安洲專用航道橋、錄安洲非通航孔橋的鋼桁梁、附屬鋼構件及主塔防撞設施;中鐵寶橋負責主航道橋南北鋼塔、主航道橋跨中以北鋼桁梁(含合龍段)、天星洲專用航道橋鋼桁梁及附屬結構。合計用鋼量約27.2萬噸。“五線一系統”引領鋼橋制造新模式常泰長江大橋承載著巨大荷載與跨度,其下層橋面采用寬幅非對稱結構,以此實現公鐵同層功能。鑒于大橋跨度大、荷載能力要求高,主航道橋的上、下層橋面均采用U肋正交異性橋面板,這種橋面板的制造精度要求極高,每一個細節都需精益求精,才能確保橋梁穩固與安全。為保障大橋建設質量與效率,公司構建了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產線、板單元智能組焊生產線、鋼桁梁桿件智能制造生產線、智能總拼生產線、智能涂裝生產線、車間制造執行智能管控系統的“五線一系統”鋼橋制造新模式,全面提升了鋼桁梁制造的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與智能化水平,推動我國橋梁制造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助力鋼桁梁制造產業實現全面轉型升級。技術突破實現毫米級精度控制在制造過程中,項目團...
-
點擊次數:
166
2025
-
08
-
29
近日,由中鐵裝備聯合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江漢水網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水電八局共同研制的敞開式硬巖掘進機“江漢領航號”,在湖北省宜昌市順利始發。該設備專為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1標輸水隧洞量身定制,獨頭掘進距離創國內超大直徑TBM之最。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后續水源工程,工程輸水總干線采用有壓單洞自流輸水,沿線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工程具有大埋深、長線路、大洞徑等技術特點和高地應力、高水壓、高巖石強度以及斷層多等地質難點。本次始發掘進的“江漢領航號”TBM,開挖直徑11.93米,整機長約180米,總重約3000噸,采用洞內組裝,順坡掘進,逆坡排水,掘進總長度約18.35公里,為全線掘進距離最長輸水隧洞。截至目前,中鐵裝備為引江補漢工程提供的6臺TBM,其中4臺已成功始發,掘進總里程突破5000米大關。“江漢先鋒號”是引江補漢工程下線的首臺硬巖掘進機,也是目前國內引水隧洞項目中使用的最大直徑單護盾硬巖掘進機,開挖直徑12.23米,整機長度約160米,重約2800噸。設備集成了綜合地質預報系統、刀具磨損及狀態監測系統、護盾卡機預警及評估系統、盾體潤滑系統等監測預警預報系統,能夠有效應對沿線復雜地質難題。同時,創新性地搭載了同步推拼技術。“江漢開拓號”開挖直徑12.23米,同為國內目前水利工程應用的最大直徑單護盾硬巖掘進機,也是引江補漢工程穿越最大斷面、最長軟巖變形段硬巖掘進機。該設備設計最小轉彎半徑800米,適應最大坡度±10%,可以完成隧洞開挖、出渣、支護、導向、材料運輸等全套作業。設備采用盾體偏心、刀盤擴挖、雙速減速機及盾體減磨設計,增加護盾卡機預警和評估系統,最大程度降低潛在施工風險。同時,研發應用了測量免搬站功能以及智能輔助掘進、數字鉆機、超前探測系統等多項智能化技術,能夠為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服務。“江漢平安號”作為目前國內引水隧道項目中使用的最大直徑...
-
點擊次數:
327
2025
-
07
-
25
7月24日,由中鐵工業、四川水發集團、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主辦,中鐵城投、中鐵六院協辦,成都市新津區人民政府、中鐵智能裝備承辦的中國中鐵攜手四川省打造高端裝備產業首臺盾構機下線活動在成都舉行。四川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董里,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許興國,中國中鐵黨委委員、副總裁馬江黔,成都市新津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胡建平,中鐵工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威,四川水發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向仕春,中鐵六院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光建,以及來自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中央駐川企業、屬地企業及中國中鐵相關單位代表共同見證了此次儀式的成功舉行。董里在致辭中指出,“川山甲1號”盾構機的下線是四川水利事業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四川水發集團與中鐵工業攜手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成功將央企技術優勢、市場優勢與地方資源稟賦、產業需求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盾構機等國之重器的研發制造。希望雙方以此次合作為契機,深化水利工程建設領域科技創新,聯合科研院所攻克極端地質條件下施工技術難題,打造全國領先的川造高端裝備品牌,形成從研發設計到運維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為四川省新型工業化貢獻力量。馬江黔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中鐵始終將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作為根本遵循,把加強與成都的合作作為長期堅定的企業戰略,雙方深入合作歷久彌新,共同見證了成都從區域交通樞紐到國際化大都市的華麗蝶變。此次活動標志著中國中鐵在成都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實現了從“布局”到“產出”的關鍵跨越,助力成都加快推動延鏈補鏈強鏈,提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規模能力。中國中鐵將充分發揮人才、技術、管理、裝備、品牌等優勢,不斷為現代化新成都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努力在服務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中展現新擔當,以實際行動參與成都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能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