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中鐵裝備和中建三局聯合打造的“綠投號”NO.1土壓平衡盾構機(中鐵611號),在武漢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地下34.9米順利始發,這標志著全國首條深層污水傳輸隧道正式開始掘進。
武漢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既是“四水共治”重點工程,也是東湖水環境保護的核心工程。下面,讓我們看看這個大工程都有哪些亮點!

亮點一——?挑戰多項之最
該污水傳輸工程主隧全長17.5公里,跨越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東湖風景區4個行政區,是目前國內傳輸流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長、首次采用旋流式入流、首次在主城區全部采用全地下式污水預處理站的排污深層隧道,具有“深隧工程國內最長”、“施工工藝最全”、“華中地區盾構施工條件最復雜”、“武漢地區盾構施工豎井最深”等特點。

創造多項之最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一:由于一般城市在地下8米以內是管網層,8-40米是地鐵的通道,而在45米以下就可以通過建設深隧,將超標溢流的河流污水以及澇水進行儲存,錯過內澇的高峰期、洪峰期后再提上來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有效緩解城區內澇問題。
原因二:由于武漢圍繞大東湖共建有沙湖、二郞廟、落步嘴三座污水處理廠,它們均位于城市核心區或副中心,隨著城市發展,已不能滿足污染物總量減排的要求。未來它們將與新建的北湖污水處理廠實現“四廠合一”,統一進行凈化處理,服務約300萬人口。
原因三:這條深隧要穿越武漢地鐵4號線、京廣高鐵、嚴西湖湖底,利用30米至50米的地下深層空間施工,對地下管線影響小,安全性更高,不會受到地面及淺層施工的影響,并預留地下空間資源。此外,污水帶有腐蝕性,深層空間的地質條件相對穩定,可有效防止污水對地層的二次污染。

亮點二——?盾構設備小而精
“綠投號”所在的3#豎井深34.9米,線路全長3.16公里。由于污水深隧系統隧道管徑約3至3.4米,面積只有普通地鐵隧道的四分之一,而埋深是地鐵的兩倍,傳統盾構機無用武之地。中鐵裝備與中建三局強強聯合,依托優勢研發團隊,突破技術難關,為大東湖深隧“量身定制”國內頂尖技術的小直徑盾構機,將18節總長120余米的盾構機拆散,通過管路連接,分布在井下和地面,逐步下井掘進,在地下會合,實現整機掘進。

亮點三——?施工創新亮點多
該工程未來運行時,隧道不僅要承受地下水壓力,又要承受內部污水的壓力,對隧道施工要求極高,不能有縫隙和裂紋。為此,施工時采用超長距離垂直和水平混凝土泵送,確保混凝土成型質量;國內首次開展小直徑盾構管片與二襯混凝土結構同步施工,二襯內側通過表面涂層的方式實現防腐蝕,確保隧道內外的水互不干擾。

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建成后,對于保護東湖生態環境,凈化東湖水質將起到巨大作用,也將為我國水治理積累寶貴經驗,對于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